文本

【专栏】致劝阻“青年计划”的老师们

(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不要进行青年计划。”

在《韩民族日报》的新年计划“为青年提供公平的起点”的准备阶段,笔者为听取意见而见到的某教授几次坚决地如此说道。甚至在负责该计划的年轻记者中间也出现了“真的很讨厌谈‘青年’”的说法。原意可能是想表达“想说的话不是全都说出来了吗”的意思,同时也有“之前那样大肆议论‘青年’,结果有什么变化吗?”的意思。

事实上,青年谈论通过“地狱朝鲜(地狱韩国)”这一词似乎就达到了顶峰造级的地步,到底能在这基础上再加点什么内容呢?对于这样的担忧从一开始就很大。尽管如此,不能无视压抑我们时代的最大问题这一义务感使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青年们的生活上。

这项工作在读者之前先给笔者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反响和启发,每次看智惠与英灿(音)、多勋(音)、仁爱等记者们见到的青年们的故事时,笔者的心情都像是被浇了一盆冷水。这或许是因为之前无论是反映青年人现实的各种统计数据,还是通过写关于青年人“愤怒”的报道,都不能减轻他们的生活的“压力”,可能得等到我儿子21岁之后才能更加切实地感受到。

现在从青年开始就在脚腕上栓上了名叫“债务”的铁块。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偿还助学贷款,如果是像以前那样有比较好的工作岗位的话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普遍的非正式员工只有150万韩元的月薪,需要从中抽出20万韩元还款,这是相当大的压力。

房子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月租等住宅费用负担占收入30%的青年也不计其数。虽然全租这一租房形式早已退出市场了,但即使还在,若不是富裕的父母为自己留下的“金勺子”,要想凑齐那样一大笔钱也不太可能。在系列报道第三个报道中出现的韩雅凛(音)说道:“就算因为现在所做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不想干了,但是想到下个月的房租也不能辞职。”这与笔者的年轻时代截然相反:笔者的大学时代虽然也不算富裕,就业也不算太难,通过还贷款置备全租或者买房后慢慢还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个青年问题会随着时间变好吗?系列报道第六个报道中讲的“日本篇”就很好地展示了我们不安的未来。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随着“就业冰河期”的到来,出现了很多尼特族、自由职业者等。20年过后的今天,“青年失业者”、“失业社会”等词受到关注。如果说尼特族或是自由职业者是“懒惰的青年”、“自己喜欢而做出的选择”等自我责任论的形象比较强烈,那么失业者这一概念体现的是一旦脱离了工作岗位就再找不到工作了,就会持续坠落的结构。

金英嬉 社会编辑

20岁时不能找到像样工作的人三四十岁时会有走上“正常轨道”的可能性吗?支持青年就业的非盈利性组织Sodateage.net代表工藤启在《无业社会》中说到:“无论何种理由,一旦辞职后一晃过了三年,就不知道该从哪开始了”,“最近失业者的年龄正在渐渐呈现高龄化”。

据日本厚生省推算,若放任青年从25岁时开始处于无业状态,那么每人要多花费1.5亿日元(约合15亿韩元)左右的社会保障金。哪怕现在马上用钱来支援青年人,从中长期来看也是更有效的投资。因为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们和青年时期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金英嬉 社会编辑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72759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