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韩国优质工作岗位稀缺,名校毕业证也无济于事

图为去年12月29日傍晚聚集了大量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青年的首尔鹭梁津学院街(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越来越窄的就业之门渐渐使“(所谓)名校毕业=高薪稳定就业”的公式变成了一句空话。大学排名虽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影响,但排名靠前的名校却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保票。于是,名校毕业生无奈之下只能“放低眼光”,导致“雇佣金字塔”中位置靠下的求职生更受排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就业咨询公司“文章建筑所(音)”的李振浩(音)代表说,“最近,即使在所谓‘天空名校(SKY,指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也只有‘幸存者(指代已经就业者的暗语)’会出席毕业典礼,那些因为毕业后仍未找到工作而不参加毕业仪式的学生们随处可见”。他说“以前大家关心的都是何处高就,而不是就业与否,现在早已不关心就业单位了”。

事实上直到2005年,“不管怎样,总能进个大企业工作”还是名校学生们的普遍观念,但现在他们之间却充斥着“不管怎么努力也可能进不去”的紧张感。就读于高丽大学的金某(25岁)说“最近只要有朋友找到正式职工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很不错。很多朋友都在准备低等级的公务员考试,或者打算先随便进一家企业再说”。

毕业于首尔中上流大学的朴某(29岁)毕业后的三年里一直做银行窗口柜员,不属于银行正式职工,而是无期合同工,即人们常说的“出纳”。他说“家庭情况不好,必须尽快就业,参加大企业公开招聘又屡屡落榜,只能如此放低眼光”。某商业银行的人事招聘负责人说“最近有不少首尔中上层大学的毕业生投简历应聘无期合同制的银行窗口柜员”。

从首都圈某四年制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小规模建设企业工作的朴某(30岁)说“曾普遍进入中坚以上企业工作的首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纷纷将目光放低到中小企业,导致首尔之外其他地区大学毕业生的立足之地越来越窄”。朴某还属于情况较好的一类。在忠清道某大学专修计算机工学系的李某(24岁)说“去年曾向信息通信(IT)类的中小企业投递简历,连简历筛选都没通过”,“很担心这样下去会永远无法就业,成为落伍人群,现在打算向与专业无关的企业投递简历试试”。

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劳动市场的变化导致优质工作岗位正逐渐变得稀缺。相比老一代人,这一变化对初次进入劳动市场的青年人造成的打击更加直接,也更为严酷。根据韩国劳动研究院月刊《劳动回顾》1月号刊载的《最近非正式工劳动市场的变化》研究内容,以去年8月为准,新受聘成为薪资劳动者的15~29岁青年群体中,64%属于非正式工。不仅是新增就业人群。该研究院专家委员金福顺(音)去年发表的《青年层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变化》报告书显示,在2008年到2014年间,青年群体的“上层工作岗位(将工资标准划分为1~10十个等级,处于8~10级的工作岗位为上层)”减少了23.4%。金委员介绍称“消失的上层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教育服务业和制造业等”,“相反,同时期下层即1级工作岗位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岗位主要以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中心”。

一些老一辈人经常把“年轻人眼光太高”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现实生活中,竞争稀缺优质岗位的青年人大部分正在被驱赶到薪资低、劳动时间长、不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去。

朴胜宪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society/society_general/72588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