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从“殖民”到“机会”,东亚啤酒的变迁史

为东亚啤酒的老家的黑龙江省哈尔冰市提出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啤酒节。图为2012年哈尔滨啤酒节(照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啤酒在全世界每年消费近2亿千升,是最为大众性的酒。公元前4000年前后,美索不达迷亚苏美尔人首次酿造了人类历史上酿出的最为悠久的发酵酒,但是东亚从来没有生产过属于自己的啤酒,东亚啤酒的历史从“移植”开始。

据一篇简短的论文研究称,从1900年在满洲哈尔滨进驻了东亚最早的一家啤酒工厂以来,到21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场为止,历经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有趣地解释,即: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国际化。

韩国东亚大学社会专业韩锡政教授通过发表《满洲摩登》等系列著作对满洲及东亚近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季刊《社会与历史》(韩国社会史学会)的最新刊上发表题为《殖民、抵抗与国际化》的小论文,文中他就“20世纪东亚啤酒的扩散”展开了研究。

“在西方,啤酒的扩张与城市化、资本主义、铁路发达是同步的”,然而在东亚,啤酒作为“殖民者的酒”被引进。当时,哈尔滨年产1200吨规模的啤酒工厂是由占领山东的俄罗斯人所建的。三年之后,由于“义和团事件”,德国军人进驻青岛,德国与英国合资在青岛建起了啤酒工厂。这就是中国代表啤酒——青岛啤酒的起源。

日本沿袭了西方的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大日本”啤酒就收购了青岛啤酒,“将其作为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在殖民地建起了新的企业与原料农场,强迫收购当地企业,掌握了整个啤酒市场。日本的两大啤酒公司“大日本”与“麒麟”在日本国内市场所占比例分别为为7:3,在海外市场的比例为分别为8:2。在殖民地朝鲜,“大日本”啤酒制造了“朝鲜啤酒(韩国Hite啤酒的起源)”,“麒麟”啤酒制造了“昭和麒麟”(OB啤酒的起源),“对解放之后的韩国啤酒产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日本啤酒企业还进军菲律宾等东南亚殖民地,“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啤酒海外进军的引爆剂,啤酒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日本啤酒产业因为战败而陷入了绝路,然而由于占领军队美军的需要以及“韩国战争的特殊需求”而重新存活下来。

“种子”虽然是殖民者播下的,但是战后培养“种子”的却是当地政府们。台湾的高砂啤酒已经成为政府专卖公司,在21世纪初期被公有化了,尽管如此在台湾销售量仍为第一。越南的西贡啤酒、河内啤酒也在战后被政府所收购。20世纪30年代因“爱用国货运动”(爱用国产产品的运动)当时受到冷落的青岛啤酒战后历经国民党政府之手,又被共产党政府所收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外汇收入的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后,在突破常规的支援之下成长为巨大的啤酒公司。燕京啤酒、珠江啤酒也走了同样的路。

现在啤酒的殖民主义起源已经不再是遮羞布了。“如今东亚的啤酒甚至将殖民主义起源商品化了”。青岛仿照十月庆典(October Festival)每年举行啤酒庆典,并且还宣传称是“德国起源”。青岛跟随世界的趋势,将烈性的黑啤(porter)换成了纯贮藏啤酒(lager),生产量的百分之七十用于出口。新加坡的虎牌啤酒宣称“累积了荷兰啤酒400年的技术”,主打与欧洲的关系牌,积极进行营销,现在已经成为代表新加坡的啤酒品牌了。

20世纪初期刚品尝啤酒的中国人称与“马尿的味道”相似,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仅为半瓶,然而现在生产与消费都是世界第一位。日本在上个世纪有150余个公司起起伏伏竞争,最终成为世界第七大生产•消费国。世界十大啤酒公司之中有三家非西方企业,分别是中国的青岛啤酒、雪花啤酒和日本的朝日啤酒。这三个品牌全部都是东亚啤酒。

殖民的历史大部分都是黑暗的历史,然而不一定所有的方面都是如此。从土著的压制而出发的东亚啤酒史就是这样的例外。这反而也是东亚国家“引来机会的世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味觉的世界难以单纯地还原成权力或者经济基础来解释,相对具有自主性。韩锡政教授表示,“味觉的历史并不是源于欧洲社会单方面的扩散,而是一种应对与革新。由此看来,现在所促进的味觉世界化其前景并不一定是一片黑暗”。

姜熙澈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culture/religion/75435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