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中国生产过剩”争议的本质是?欧美-中国生死攸关的未来之争

4月25日,在中国江苏省连云港港口,出口到巴西的比亚迪(BYD)电动汽车正在等待装船。(图片来源:路透社)

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绿色产业的快速增长,美国和欧洲提出强烈批评,表示中国已生产过剩。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AI)等尖端产业实施制裁,即所谓的去风险政策之后,欧美与中国之间的对决似乎正在扩大到围绕未来核心产业绿色产业的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生产过剩争议激烈

去年下半年,欧盟(EU)率先对中国绿色产业实施制裁。从去年10月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调查,称“将判断中国电动汽车是否享受非法补贴,这些补贴是否会对欧洲电动汽车生产者造成经济损失”。自从比欧洲产便宜20%以上的中国产电动汽车正式进军欧洲后,欧盟正式开始对此进行限制。

美国今年以来对欧盟的主张表示赞同,同时扩大了制裁范围。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本月初访问中国之前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培育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中国的大规模投资正在这一领域引发产能过剩”,明确指出三大绿色产业,表明了将采取措施应对中国产能过剩。美国不仅限于此,还表示怀疑中国产钢铁、海运、物流、造船等传统产业存在不公正行为,准备正式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的反驳和反击也不容小觑。中国认为,本国对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自然的经济现象。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本月初访问法国时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不是依靠补贴取得竞争优势,欧美等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毫无依据”。中国还主张,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还没有进入产能过剩阶段,长期需要更多的生产。也有人主张,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为振兴本国半导体及绿色产业投入巨额补贴,以贼喊捉贼的方式指责中国。

中国还于26日史上首次通过了明示报复性关税的新关税法。该法案第17条规定,如果与中国签署特惠贸易协定(PTA)的市场征收高额关税,将根据“相互主义原则”对对方国家商品征收同等关税。

中国的绿色产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和欧洲感觉受到威胁。中国从10多年前开始集中培育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产业。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来看,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1380万辆)的58.7%(810万辆)在中国市场销售,中国向世界市场出口的电动汽车达到120.3万辆(8.7%)。得益于电动汽车的销售,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太阳能面板方面中国的份额更高,世界太阳能面板的70%-80%在中国生产,世界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的约60%也在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三大绿色产业的主导权。

不止于此,中国今年还实施了“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加强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这项旧换新政策适用于现有产业和居民的消费生活,随着中国房地产和内需低迷,预计中国市场消化不掉的钢铁、化学和轻工业领域的多种产品将低价流入全球市场。因此,智利、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本国产业的培育感到不安和不满。

限制中国未来产业的原因是?

对于美国提出的中国绿色产业问题,也有分析认为,这是美国拜登政府考虑到今年11月总统选举而发起的攻势。

但中国经济专家认为,从欧美联手应对的情况来看,此次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选举。韩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池万洙(音)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的核心产业”,“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过剩的问题的提出,与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尖端产业的限制(disking)一起,可以被视为双方就未来产业展开的殊死搏斗”。也就是说,正在推进制造业复苏的美国,以及在制造业比重不小的欧盟开始想办法将在未来制造业的核心领域绿色产业中占据主导权的中国“拉下神坛”。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以2022年为准,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欧盟为15%,美国为11%(2021年)。同期,韩国和中国分别为26%和28%。

2013年也有人曾提出过中国生产过剩的问题。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铝产业等引发了产能过剩争议,中国接受了这种批评和担忧,调整了部分产品的生产。当时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以上,需要调整速度,生产过剩对本国造成的损失也不小。那时中国由于还处于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之前,所以也有必要看世界市场的眼色行事。

不过现在和当时的情况很不一样。在与美国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新技术、绿色产业等未来核心产业领域成为中美矛盾爆发的地点。不是单纯的贸易矛盾,而是围绕国家未来展开的经济、安全战争。进入202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很难确保5%的年增长率,青年失业率也创下历史新高,整个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不是考虑他国担忧的时候。

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太阳能农场。(图片来源:路透社)

反驳声不容小觑,对世界各国波及范围很广

虽然美国和欧盟强烈提出了问题,但对中国绿色产业的限制可能比“去风险政策”更难实现。因为如果说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制裁是在中国尚未保障技术的情况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拥有主导权进行的斗争,那么在绿色产业方面,在中国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和欧洲较晚才进行限制。

制裁绿色产业对各国利害的影响比制裁尖端技术更广。在尖端技术制裁方面,如果说影响仅限于美国、韩国、欧洲、日本等拥有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部分国家,那么对绿色产业的限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家的利害,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中国家等大部分国家的利害都将受到影响。

上月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虽然表达了对中国生产过剩的担忧,但声音却比美国和欧盟低得多。朔尔茨访华过程中大批德国企业家随行,抵达中国后强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因为对于装备产业非常发达的德国来说,中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是威胁,而是好机会。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CEO) 阿明•纳赛尔上月末在世界能源大会上发表演讲时主张,“中国在减少太阳能发电成本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电动汽车方面也可以目睹同样的现象”,“我们为了在2050年之前实现能源目标,更需要全球化和合作”。他的发言表明,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的国家可能不欢迎欧美对中国牵制。

崔玹准 驻北京记者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_general/113867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