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来稿】尹锡悦下台,令人窒息的僵局与危机之间

11月9日,在首尔市世宗大路一带,“尹锡悦政权下台运动本部”举行了“尹锡悦政权下台第一次总集会”。(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

申晋旭 韩国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申晋旭 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政治局势不容乐观。随着总统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和介选等争议发酵,一位名为明泰均的政治掮客疑似借助尹锡悦总统夫妇的权势深度介入选举和国政的嫌疑日益加重,总统支持率即将跌破20%。教授们纷纷发表时局声明,要求总统下台的集会也愈发激烈。现在的情况是否已经严重到总统需要在任期内辞职的地步?这样的事情可能实现吗?

是否同意“下台”主张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然而,多数国民要求总统下台背后有着明确的理由。

第一,公民与媒体的自由遭到破坏。尹锡悦总统口头上无数次强调“自由”,但现实却背道而驰。他封住发表反对意见的民众之口,扣押调查批评政府的媒体机构和记者,并执着于掌控电视广播。今年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新闻自由指数排名中,韩国位列第62名,甚至低于非洲的军事独裁国家加蓬。震惊吗?或许韩国人早已习惯了自由被剥夺的严峻现实。

第二,总统的独断专行摧毁了国家政治的合理性。总统通过行使否决权否定了所有与他意志相悖的国会决定。他的一句“调查过所以我知道”甚至左右了当年的高考题目。强硬且单方面的政策推行最终引发医疗危机,威胁到国民的生命安全。现在让国民感到恐惧的不是总统的权力,而是他的无能与独断可能引发的国家灾难,如医疗体系崩溃或战争爆发。

第三,法律的公平性遭到破坏。尹锡悦的口号是“法治与公平”,但实际上检察机关被他私有化,建立起“用法律统治”的体系。如果说过去的军事政权制造“间谍”案件,那么如今的检察政权则是制造“罪人”。通过强行起诉、频繁调查,将无辜者塑造成罪犯形象,掩盖权力者的罪行,而只揭发政敌的过失。“有罪还是无罪”不是核心,而是将反对者锁定在“罪”的框架内,而权力者却超脱于法律之外。

第四,私人掌控政权破坏了宪政秩序。总统夫人及其亲信广泛介入舆论操控、选举公荐、政府人事、国家政策以及打压劳工等的迹象不断显现。那些没有选举代表性、也没有国家机构公信力的私人,实际上成了国家的主人。这种类型的“幕后体制”通常存在于军事集团或土豪势力掌握实权的落后独裁国家。

第五,对作为民主基础的选举合法性的信任已崩塌。明泰均被指控在上一届总统大选期间向尹锡悦提供了多项操控的民调结果。他与总统夫妇还被怀疑干预了国会议员选举、地方选举以及执政党党内公荐过程。如果这些指控有一部分被证实,对韩国体制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将以上“五边形”连起来不难发现,民主主义、法治与治理结构正在崩塌。那么该如何应对?许多人或许希望尹锡悦能够在任期内改善国政,但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继续这样下去只会更糟。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总统辞职、弹劾或修宪的呼声正在高涨。哪种方式更可取且可能实现呢?从现实来看,每一种选择都充满困难。

首先是辞职。许多人认为尹锡悦不会主动辞职,尤其在辞职后可能无法避免司法处理的情况下。他如果辞职,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怎会毫无对策就退位?

另一方面,“弹劾”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是因为,在弹劾后的总统选举中,当前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的当选可能性较高,但执政党国民力量党无意变革。所以即便弹劾案通过,如果在宪法法院被驳回,尹锡悦政权反而可能更具正当性,愈发肆无忌惮。

最后,关于“修宪”,尽管需要朝野党达成共识,但在总统任期仅剩两年多的情况下,迅速达成关于缩短总统任期的修宪协议并且就修宪之后的政治制度内容达成共识是非常困难的。正如1987年的“直选制修宪”口号一样,由于没有能够超越各政党复杂计算的要义,因此修宪难以快速推进。

最终,更可能的情境是“僵局”持续,或者因民众的强烈愤怒而引发“灾难”。僵局虽然不理想,但由于缺乏出口,僵局就是毫无变化的状态。执政党认为“李在明当总统”之外没有更糟的选择,因此希望维持现状,而李在明虽然相对较受支持,但反对声音也很大,民心未能扩展。在这种状态下,韩国社会的任何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几年来都可能无所作为。

正是因为民众的窒息般的焦虑,如果这种愤怒积累起来并因某个事件爆发,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然而,这也可能是灾难的开端。如果在辞职、弹劾、修宪的道路都被堵死,政权动用强制手段,而右翼势力齐齐从战壕中跳出,韩国社会可能会陷入巨大的冲突和混乱。

避免这种情境并实现“有序的变革”的路径非常狭窄。尹锡悦下台后的权力将会是一场“不确定的游戏”,或者当“明确的替代方案”出现时,局面才会有所变化。像现在这样进行“打击尹锡悦”和“打击李在明”的对抗,局面并不会改变。即使反尹势力扩大,由于反李的原因,反而会受到局限。即使反李势力扩大,也会因为反尹的原因,变得更难发挥力量。

最终,在当前的党派斗争中无法找到答案。突破这种局限的力量将来自于民众的巨大号召,而阻止这一爆发的正是对“下台后”局势的怀疑。民众已经经历过弹劾、烛光集会及其后的失望。这一次,他们在问是否能有所不同。必须超越李在明和民主党,创造一个更具希望的情境。到那时行动才会开始,变革才会启动。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116812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