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现场】原来的玉米地变成服装园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湖北省天门市服装产业园区内的工厂和办公楼。(图片来源:崔玹准 记者)

“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服装公司陆续进驻,对未来更是期待”。

上月22日,记者在中国湖北省天门市见到了30多岁的居民黄某,他自豪地表示:“现在的变化令人欣慰”。从附近大城市武汉到这里工作的黄某表示:“在工厂工作多少就拿多少钱”,“努力的人能赚1万元”。

上海以西1千公里的天门市2018年以打造服装特色城市为目标,把城市外围原来的玉米地建设成了3.5平方公里的服装产业园区。园区到处矗立着写有“中国时尚服装特色小镇”、“加强天门服装品牌,打造电商示范基地”的巨大宣传招牌,看似是新建宿舍楼的阳台上,每一间都挂满了洗好的衣服。由于新冠疫情长期封锁这一变数,虽然比计划推迟,但目前已有10多家大规模服装公司入驻该产业园区,机器直到深夜都在运行。另一家服装厂工作的40多岁居民乔某也表示:“虽然工资比外地少,但可以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因为是按成果计算工资,有事时可以请假”。

天门市吸引在东南部沿海城市设有据点的服装企业的战略似乎是正确的。2020年与位于广州市的服装厂进行了搬迁协商,今年正在与深圳市进行同样的协商。

受2020-2022年新冠疫情余波、激烈的美中战略竞争、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苹果等全球信息技术(IT)企业正在将工厂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但从中国整体来看,服装、玩具、家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持续增加。

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领先中国发展经济的邻国及地区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劳动密集产业的出口比重减少,开始集中于重化学、重工业领域的出口。韩国1983年的化学产品出口领先于轻工业出口,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转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因此,很多预测称,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3万美元的中国也将出现同样的现象,但实际上出现了不同现象。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最近6年服装、玩具、家具、鞋帽、雨伞等劳动密集产业领域的出口剧增。以纤维、纺织业为例,去年的出口额为2.1304万亿元,比2017年(1.7444万亿元)增加22%。鞋类出口也从2017年的327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140亿元,玩具类出口从2017年的369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902亿元,增加了近一倍。有预测认为,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中国将把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中亚、中南美等地,集中于重工业、尖端产业,但目前在整个制造业中,中国依然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

中国湖北省天门市服装产业园区内的服装卖场。(图片来源:崔玹准 记者)

中国表现出与韩国等国家不同现象的最大原因可能是“规模差异”。引领中国劳动密集产业的“本土企业”没有为追逐低廉的劳动力去国外设厂,而是在中国国内寻找人工费更低廉的地方。东部沿海城市山东省威海市的纤维公司威海联桥国际合作集团与陕西省西乡县签订了项目协议,正在进行工厂搬迁工作。联桥集团计划在威海西南约1500公里的西乡县投资8000万元,建设规模为9400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厂和仓库等。联桥集团董事长孙铁在8月的签约仪式上表示:“看到位于中国中心的西乡县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出色的工作效率,我觉得在这里投资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达到3~4倍。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五的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至19万元,而排名最后五位的甘肃、黑龙江、贵州、广西、吉林省仅为4.48万至5.43万元。

这直接导致了工资差距。去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民企劳动者平均年薪超过7万元,但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的平均年薪仅为5万元。同时,也出现了收入高、物价贵的东部海岸地区城市的年轻人比起辛苦的制造业更喜欢服务业工作的现象。

但由于中国国内工厂搬迁,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产业的出口逐渐增加。湖北省今年1-10月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同比增长18.1%,四川省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同比增长36.5%。北京某纤维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进军中国的外国企业在劳务费压力下会前往越南、缅甸、印度等劳务费低廉的其他国家,但中国企业没有理由非要这样做。可以前往中国中西部,不仅语言文化相同、同样可以达到向劳务费低廉的地区转移工厂的效果”。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推进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也在帮助企业决定向中西部搬迁。中国以开发落后地区为目标,从2000年代初开始在中西部地区积极建设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目前这些设施相当齐全。

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增加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产业在机器人、人工智能(AI)等领域实现了优化。也就是说,正在引进机器人、机械等来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问题。韩国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池晚洙在10月末发表的题为《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动向和启示》的报告中指出,2011-2021年服装、玩具、家具、鞋类等行业劳动者人均固定资产,即帮助生产的设备增加2倍以上。也就是说,过去人做的事情,现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机器或机器人来做。

中国湖北省天门市服装产业园区的广告牌。(图片来源:崔玹准 记者)

池晚洙分析称:“如果(中国)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等成功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投入,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性质可能会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可以升级为利用较少人力和较多机器的高度装备化产业。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也在2021年发布的题为《纤维产业转移情况》的报告中表示:“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等加速纤维产业的智能制造,取代人力”。

他们的结论是,随着“国内工厂搬迁”和“产业优化”,不仅是汽车、造船、电子等重工业和尖端产业,中国还可以在服装、玩具、鞋类、家具等劳动密集产业上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优势。美国《华尔街日报》今年10月也分析称,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主要产业的供应链上进一步加强对华牵制,但由于中国内陆被开发为生产基地,反而能够加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舞台上的支配力。

崔玹准 驻北京记者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china/112000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