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韩中建交25周年: 北京“韩国城”之泪

遭到萨德迎头痛击的望京

竞争力恶化加抵制运动
韩国饭店销售额减少了30%以上
旅游、文化产业也是雪上加霜

北京的望京是韩国人聚居地,在当地被称为“韩国城”的建筑里,分布着韩国餐厅、跆拳道培训学校和手机店等,因而备受韩国人欢迎。在整修过程中,招牌全部改为了大写的中文。该建筑的另一个招牌名原为“韩式美食城”,但由于萨德部署在中国掀起了巨浪,因此招牌中的“韩式”二字在今年2月被摘除,只留下了“美食城”三字。(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今年2月17日,S姓演员(49岁)与名厨联手在北京开了一家大型高级饭店,主菜为韩式料理,开胃菜和饭后甜点是美式、日式料理。然而开业不到三个月,饭店就在5月份关门大吉了,而当时正是中国针对韩国部署萨德(THAA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掀起抵制运动的高峰期。

北京最老的一家韩国饭店——S饭店也同样遭受了重击。当时,中国食客将身为经理的韩国人叫到面前,双方因萨德问题而产生了争执。还曾有过团体食客预约到店后,互相吵嚷着“怎么是个韩食店”,搞得气氛紧张,之后便一走了之了。

进入今年以来,在北京的韩国餐饮行业中,韩国饭店的销售额减少了30%;而在情况严重的地区,还出现了销售额骤减达70%的饭店。10多年前,韩国饭店的食客还是以韩国人为主,但之后中国人的比重攀升至70%-80%,所以抵制运动带来的冲击也就更大了。

对于将在8月24日迎来建交25周年的韩中关系而言,望京韩人群体的叹息声便是一大象征。但是北京的韩国饭店并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困难境况。1995年便在留学生聚集地的五道口经营“熊家”的金容秀(音,49岁)表示,“刚开始的时候,在北京开的韩国饭店和超市,有97%都失败了”。在开业初期,金容秀曾被小区里的流氓团伙盯上,收要过“保护费”,但所幸有惊无险地了结。在周围饭店一夜间拆迁搬走的乱局中,金容秀的饭店艰难地发展了起来。

虽然没有许下过成功的约定,但追逐成功的历史却从未间断。中国外交部的下属咨询机构——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执行会长权顺基表示,“那个时候的韩国人,如果谁要是失败回国了,其他人则会接手空位”。金容秀回忆道,“一开始,在服务经验、室内装修等方面,韩国饭店的水平与中国饭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经过了这一系列过程后在北京便形成了其他外国人共同体中不常见的“韩国人聚居地”。在1997年至1998年外汇危机时期,韩国驻外人员由于无法承受北京市内的房价,被迫迁至城市外围,聚集到了东北部的“新城”望京。此外,由于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集中,留学生便随之聚集在北京西北部的“自炊村”五道口。在接受韩文招牌的洗礼后,这两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韩国城”。

但在遭受萨德负面影响之前,近几年,韩人群体的苦恼便已经在逐渐加深。首先,北京房地产价格涨势惊人。金容秀表示“在经营韩国饭店的老板里,没有一个人是房主。大部分商家都是集体所有,所以很难有店面能被出售”。再者,人工费也在上涨。与1995年相比,熊家服务员现在的月工资已经上涨了7.5倍。此外,宣扬韩食特色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金容秀称“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韩食已经不再是新鲜物了。在与朝鲜族同胞的竞争中,韩国饭店发现很难强调所谓的‘正宗’”。

在中国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下,“萨德损失”更是此类韩国企业的一大“雪上加霜”式冲击。韩国旅游业因为团体观光被叫停而遭受了严重损失。然而中国航空公司却从“萨德转移”开始,出现了快速成长,直飞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的航班不断增加,韩国旅游业便在这一变化中苦苦挣扎。此外,因为中国那些以电子商务发展为基础、实现快速成长的在线旅行社,确保价格竞争力成了韩国旅游业的又一项大课题。

有观测称,在韩流文化产业因为所谓的“限韩令”而蒙受重创之时,不知道轻视外国思想渗透的中国当局会何时出手。另外也有担忧之声认为,“韩流”最终或将成为中国本国文化产品成长的垫脚石。萨德之后,韩国生产的汽车之所以会举步维艰,与中国汽车市场中的电动汽车等新因素带来的市场重组,以及中国国内企业迅猛发展的状况可谓是密不可分。在萨德事态之前,韩国长久以来势头强劲的智能手机企业也在中国企业的挑战下陷入苦战。考虑到这些方面,北京的韩人群体普遍悲观地认为,不论以何种方式解除现在的萨德局势,在华韩企的情况都难以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图为招牌上不见韩式二字、只留美食城三字的望京韩国城建筑。(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似乎是为了嘲笑韩国人的担忧,“韩国城”正在重返中国化。根据2011年北京市当局通过的“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计划,阿里巴巴、美团(外卖)、优步、大众点评(分享饭店、评价的网络平台)、携程(Ctrip,提供旅行预约)和奇虎360(网络安全)等中国代表性信息技术(IT)企业密集进入望京东北部。

望京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职员表示,“6月-9月本来正是旺季,但打算购房的韩国客人较去年减少了约一半左右”,“反而有不少韩国客人来华后不久便突然回国,中国客人接盘空出房源的情况正在不断增多”。韩国大企业尚未出现裁减驻外人员的消息,所以似乎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首先受到了影响。以韩国人为对象开设的超市、培训学校等也在减员。许多韩国人都迁到了租金更低廉的顺义、燕郊等北京外围。以去年年末为基准,根据中国公安掌握的资料,居住在北京达6个月以上的韩国人约为2万名,加上短期访问人员,整体也不超过6万人。曾一度引发话题的“北京10万韩人”时代正在成为昨日之谈。

从1994年来到中国后便一直生活在北京的POSCOICT中国法人代表徐满教(音,46岁),将韩中关系比喻为男女关系。其表示:“哪里有夫妇能回到恋爱时期?”在法人代表徐满教看来,1992年韩中建交后的头10年,就如同初次见面的男女一样,正处于互不相识、开展友好了解的“探索期”。之后的10年,两国关系便像是熊熊燃烧的“蜜月期”。过去的5年则是开始发现潜在问题的“关系重修期”,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还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所以指望两国关系恢复如初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有建议称,在遇到萨德部署难题后,艰难完成了“关系重修”的情况下,韩人群体需要反省和变化。法人代表徐满教表示,“中国的韩人群体,从25年前没有一个韩国人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今后应该推进这期间一直被拖后的问题,融入到中国社会中”。换言之,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实现本地化,从而将外部影响降至最低。担任北京韩国中小企业协会首席副会长(餐饮部)的金容秀称,“如果不是只着眼于大城市、从大处下手,而是着眼于小城市、从小处下手,有礼节地做好,韩国在中国的机会将依旧很多”。

金畏铉 驻北京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china/80754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