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来稿】 中东的硝烟背后摇曳的阴影

随着美国与伊朗紧张局势高涨,油价动荡,国际炼油行业对此紧密关注。(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中东的火药库即将爆发了吗?6月13日,伊朗附近阿曼湾两艘大型油轮受到攻击,紧张局势高涨。事发后美国立刻指责伊朗应为攻击事件负责,伊朗则强烈否认,双方围绕这起攻击事件责任人的“口水战”很可能会演化成真正的战争。特朗普政府已经开始增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伊朗也做出了军事回应,地区军事局势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油轮遭受攻击很可能成为点燃战火的导火索。而在这一火光背后,摇曳着各种阴影。

事情从去年开始恶化。特朗普总统单方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JCPOA)之后,不断强化针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导致紧张不断激化。伊朗核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伊朗通过停止核试验换取美国等国放宽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而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多次对奥巴马政府签署的这份核协议表示不满,认为协议不仅无法完全阻止伊朗进行核武装,还完全没有涉及伊朗开发导弹和支持恐怖主义等问题。而且,特朗普政府没有寻求通过追加协议补充这些漏洞,而是打算以这些问题为借口,干脆撕毁伊朗核协议。去年5月,美国最终以伊朗违反协议条件为理由,宣布单方推出核协议,重新启动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特朗普政府此举与历史上小布什政府撕毁日内瓦协议的做法如出一辙,这一情况绝非偶然的巧合。小布什政府一直对克林顿政府签署的协议感到不满,因此便以朝鲜违反协议为借口撕毁了日内瓦协议。这是被指为撕毁协议幕后“推手”的博尔顿亲口所言。而在美国撕毁伊核协议的背后,现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将针对伊朗的要求从停止开发核武器扩大到禁止生产核武器、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并禁止支持恐怖主义,与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也存在很多相通之处。

让人联想起布什政府的不止这些。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曾在当时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家,而且美国以博尔顿顾问为首的对中东强硬派纷纷将矛头对准了伊朗。在他们看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陆续除掉了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和利比亚卡扎菲等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并完全消除了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势力,伊朗已经成为中东地区的“反美孤岛”,不可能放任不管。

美国和伊朗从1979年开始结仇。那一年,与中东沙特王室并称中东地区两大亲美势力的伊朗巴列维政权被推翻,美国和巴列维国王一起被逐出伊朗后不断为复权做准备。第二年,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在事关美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1983年,美国成立落实“卡特主义”的中部司令部,并借1990年海湾战争的机会,开始在该地区常驻美军。后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时,这个中部司令部发挥了中枢作用,并在美国与伊朗的军事对峙中发挥着核心角色。

往前追溯,这其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当时意识到,石油将成为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时任战争部次官的约翰•麦克罗伊(John Mclroy)曾在珍珠湾遇袭后力劝美国打击北非地区的德国军队,他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他认为“关注国家安全的人应该关注西欧和原油”。也就是说,不仅美国经济需要石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复苏更是离不开石油,掌握中东原油的国家就可以掌握西欧和日本。

徐载正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

这个逻辑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日本和德国依然非常依赖原油进口。但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韩国的原油进口量超过了德国,美国则从2014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虽然美国仍然进口石油,但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半左右来自加拿大,对中东的依赖大幅降低。相比之下,中国现在则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原油进口国。最近中国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绝对不是偶然。印度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原油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命脉。这次油轮起火的背后,摇曳着各种危险的阴影。

徐载正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898098.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