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专栏】新冷战时代的生存方法

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

朴露子 挪威奥斯陆大学韩国学教授

朴露子 挪威奥斯陆大学韩国学教授

过圣诞节、迎接新年本该是温暖而幸福的事。每当笔者岁末给朋友发电子邮件时,就会习惯性地补充说“希望他们能幸福地度过岁末年初”。但这次,比起幸福,笔者更感受到不安和恐惧。因为在当今的世界,想要幸福地度过岁末年初非常困难。

进入2020年代后,欧美圈的霸权逐渐成为“过去”。从购买力标准(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来看,规模达26万亿美元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远远超过美国(22万亿美元),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如果进一步拓宽视野,可以说中国回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世界商品生产中心的状态。同时,印度(约10万亿美元)、俄罗斯(4万亿美元)、印度尼西亚(3万亿美元)、巴西(3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加起来与欧盟(20万亿美元)几乎相当。韩国(2.5万亿美元)和土耳其(2.7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可以与日本(5.5万亿美元)相提并论。总之,一度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家为中心运转的世界经济如今被欧美国家、日本和亚洲的新兴国家分夺。

但是,欧美帝国主义霸权的相对化不可能和平地实现。相反,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也已经成立了可以动员军需产业和庞大的军队、情报机关以及宣传媒体的“帝国主义”。我们经常使用“新冷战”一词来形容欧美帝国主义和其反对者之间的世界性对抗。与1989年结束的冷战不同,要成为新冷战的胜者并非易事。1985年,改革前的苏联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以这样的经济实力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必然失败。但如今中国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目前剩下的任务是扩大在世界金融圈的影响力。中国、俄罗斯及其影响圈(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总人口约为欧美地区和日本人口的1.5倍以上。因此,与过去冷战不同,新冷战最终很有可能演变为多极化,即列强竞争的长期制度化。也就是说,今后至少数十年,要生活在新冷战中。

新冷战和过去的冷战一样,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在核武器时代,虽然双方都回避了全面热战,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周边地缘政治要地,(新)冷战都会演变成热战。从2011年至今,叙利亚战争共造成50万人死亡和失踪,使总人口的一半成为难民,且战争至今尚未结束。如果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对西方的产生“威胁”,其损失规模也将超过这一程度。其实就笔者个人而言,乌克兰东部是笔者母亲的家乡,笔者的亲戚还住在乌克兰东南部。这个地区会不会成为全面战争的战场,在本该和平而温馨的岁末年初,笔者是在不安和恐惧中度过的。

在这充满危险的新冷战时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生存下去呢?首先应该记住,在帝国主义对立中,双方提出的理由与现实不同。让我们回想一下韩国战争的20世纪50年代,即“旧”冷战最恶劣的第一个时期。包括46万名政治犯在内,苏联征用约240万名收容所囚犯进行奴隶劳动,这与“社会主义”的美丽理想背道而驰。虽然社会上有很多对民众有利的地方,但比起“平等”,更重视“超高速开发”,这与马克思和列宁的梦想截然不同。那么,依然没有赋予黑人市民权的种族主义集中地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民主”国家吗?正如当时考虑“第三条道路”的韩国革新政党知识分子所认识的那样,美苏两大阵营最终只是用“社会主义”或“民主主义”的美词来掩盖充满不平等和剥削的丑恶现实。

今天的双方究竟有何不同? 美国为了整顿“西方阵营”的全球队伍,于2021年12月9日至10日举行了“民主峰会”,韩国也参加了该会议。但讽刺的是,民主峰会召开之际,英国法院判决,同意美国引渡朱利安·阿桑奇。阿桑奇向全世界人公开伊拉克战争的内幕,而他在美国被指从事间谍活动而定罪。这种美国式“民主主义”的质量究竟有多好?另外,中国称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出“多元一体文化论”,但现实中却监视着维吾尔族。理论和实际并不相符。美国和中国在历史上从未真正实践过他们提出的理念,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现实。

但是,在新冷战时代,并不是只需要冷静的“两非论”。一方面两非论仍然有效,另一方面双方的公民需要在自身国家的体制下实现人权、民主和平等的理想。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冷战的经历。在那个时期,改变西方阵营面貌的是反对对越南“赤色分子”发动侵略战争的市民声音。同样,在与西方的对立接近新战争的今天,俄罗斯市民仍然能够享受到原则上出国的权利,其背后还有为出入境自主化而斗争的苏联时代在野人士的功劳。在处于分裂和冷战最前线的独裁时期的韩国,李泳禧先生的《与8亿人的对话》(1977年)和《超越分裂》(1984年)等为了内在理解“朝鲜”的先驱性努力最终为冷战结束后的解冻做好了准备。今后,面对新冷战的二分法黑白思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也应该做出这样的努力。应该冷静地掌握“我们”所属阵营的问题,为客观理解另一方而奋斗。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102597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