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专栏】韩国,为什么会右倾化?

失去左翼的鸟的飞行。

朴露子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韩国学)

朴露子 挪威奥斯陆大学韩国学教授

最近,笔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笔者所熟悉的大多数社会中,“社会主义”正在重新得到积极的评价。综合近期一系列民调结果,在18岁至2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社会主义”支持率在50%至55%左右,超过了对“资本主义”支持率。当然,在美国,“社会主义”指得是像挪威这样的社民主义国家,但即便如此,在曾是新自由主义堡垒的美国,这种倾向意味深长。在已存在社民主义的挪威,激进左派的人气正在急剧上升。目前在奥斯陆大学,三分之一的学生支持激进的社会主义政党——红党或社会主义左翼党。挪威民众最关注的国家是德国。在德国首都柏林,最近就没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20万多套住宅并将其共享化的方案进行了公投,结果过半民众赞成这一方案。“没收”和“共享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在权威主义政权下的俄罗斯,目前作为反抗独裁力量再次崛起的势力就是最近在议会选举中议席数大幅增加的联邦共产党。环视笔者所了解的任何一个社会,在新冠疫情、经济和环境危机中,左派似乎都占上风。

但日本和韩国是两个例外。以韩国为例,4年前因烛光抗争下台的强硬保守势力复活,成为总统大选的“有力竞争者”。在欧美国家,“社会主义”越来越意味着“希望”,然而对韩国保守势力来说“社会主义”就是攻击的对象。客观地说,他们在攻击可被定义为“中立社会自由主义”的现势力时,也总是以“社会主义政策”为由进行指责。尽管在过去的四年里,任何真正被称为“社会主义”的政策从未落地。

在右倾化氛围中,强硬保守派的“力量”得以展示,且极右团体还常进行过去难以想象的妄动。几周前, 在“慰安妇”受害者周三定期集会上,有冠以“自由联盟”宏伟名号的极右团体成员出现,举着“强征慰安妇是谎言”等标语,挥舞日本国旗,并将该场面上传至网络。就在几年前,极右分子还不敢如此露骨地拿着日本国旗来亵渎受害者,如今韩国社会的制裁力竟已弱到允许极右分子采取这种公开行动的程度。即使挥舞日本国旗侮辱战争受害者,市民们也不会再产生足以阻止这一妄动的“公愤”。

在欧美多数国家,激进左派的人气尤其在年轻人中大幅上升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气候危机等全球灾难无法通过逐利方案解决的意识正在扩散。第二,几十年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越来越让年轻一代倾向放弃拥有稳定工作或自己房子的梦想。如今,英美地区20岁左右的群体大多为“现代版无产者”,他们要么在平台上工作,要么只能找到不稳定的工作,为了支付持续上涨的房租和偿还助学贷款,几乎无法存钱。越是没有财产的人,越支持社会资源的共享,这不就是其中的逻辑吗? 第三,历史记忆是左派势力得以复燃的原动力。在欧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再分配政策的大力实施,公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历史教育和媒体等都保持着对这段经历的集体记忆。在挪威等经历过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年轻选民更期望激进的左派人士上台,推行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从而改善多数人的生活。在俄罗斯,左派势力的复活引人关注,他们同样寄希望于苏联时期的集体记忆,当时所有人都有稳定的工作,都有国家免费分配的住房。

韩国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首先,韩国主流媒体刻意回避气候危机的严重性。对于因疲惫不堪的日常生活而筋疲力尽的多数韩国年轻人来说,“担心未来”似乎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现政府的“绿色新政”并不是要“去增长”,只是一种有望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的新方式,但对这种完全不激进的气候政策,多数韩国年轻人似乎并未表现出不满。

其次,与欧美地区地区相比,在韩国,年轻人的被剥夺感更严重,问题是媒体等舆论主导势力如何包装这一被剥夺的事实。实际上,韩国20多岁人群的房产拥有率仅为24%,美国20多岁人群的房产拥有率为34%。韩国20多岁的劳动者中有40%是临时工,而挪威15-24岁劳动者中这一比例仅为27%,24-29岁则仅占15%。但美国和挪威的年轻人比韩国的年轻人表现出更为激进政治倾向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韩国舆论主导势力成功地将房地产问题的深化和临时工的大量出现归咎于“进步政权”或“贵族工会”。连朴槿惠执政时期针对多套房产租赁业主的税收优惠制度,都未能废除的现政权真的是“进步政权”吗? 与欧洲不同,根本无法参与经营的工会真算得上“贵族”吗? 对于许多已经习惯了被保守舆论势力支配的人们来说,几乎不会再想到这些问题。

第三,与欧美国家不同,比已让选民失望多次且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进步”的现政权更为激进的政治势力,在韩国从未执政过。在无法依靠战绩的情况下,要给支持者们树立信心,绝非易事。

遗憾的是,韩国民众的选票只在强硬保守势力和社会自由主义的范围内来回摆动。若对强硬保守势力的积弊感到愤怒,人们就会选择自由主义势力,若自由主义势力执政后,在解决房地产和就业问题上失败,强硬保守势力就会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无法走出这个闭环的韩国政治真的有希望吗?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102143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