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整体 > 评论专栏

【来稿】中国“双循环”经济与生产网络重构

登录 : 2020-09-23 09:45 修改 : 2020-09-23 09:46

李婷婷教授

李婷婷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的“双循环”经济近来备受关注。自5月“两会”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体政策预计将随着明年“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而陆续推出。

“双循环”经济最受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全球生产网络重构的影响。全球生产网络作为跨国公司主推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对提升全球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参与国的国内经济领域也造成了结构性失衡问题。近来主要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其国内压力,纷纷推出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政策。随着新冠疫情的冲击和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愈演愈烈,中国的应对政策成了全球生产网络重构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失衡,根本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及其背后的金融资本通过全球生产网络赚取了巨额利润,但其母国的就业和税收未能同等受益。近年来随着两极化矛盾、民粹思潮和政府债务等问题的频现,有关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特朗普政府在推出美国优先主义、“制造业回流”等一系列政策后,更是在对华贸易战上发起了集中攻势。

但对华贸易战无法根本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以高压手段改变国际分工体系的做法偏离了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与国内其他部门间失衡这一问题核心所在。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几年来收效甚微,单方面要求本国企业和别国政府参与打压华为的做法也没能得到积极响应。近来推出的针对中国企业的“长臂管辖”式制裁和对参与国带有激励成分的“经济繁荣网络”计划,固然会对中国企业参与5G竞争的环境和外国企业涉华投资合作的利弊权衡构成负面压力,但实际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也无法保证美国会成为最大受益者。如果美国在大选以后仍持续这样的政策,对国际生产网络和世界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难免走向长期化。

“双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此相反,旨在通过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来克服外部压力与挑战。中国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了高速经济发展,但也积累起了后发国家常见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两大问题最为突显。一是消费的供求不匹配。中国多年保持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增长模式,消费的整体水平长期偏低,制约着国内经济循环。近来虽然民间消费需求迅速升级,但国内生产的高端产品的最终消费地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增加国内市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经济活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产业链的整合也亟待加强。除了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瓶颈以外,国内产业链的相对碎片化也制约着合力效应的充分发挥。总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是简单的内需提振或封闭的自力更生,目的在于通过改善国内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保证稳定参与国际分工并创造新增长动力的良性循环。

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也是东亚地区生产网络的重要参与国和顺差国。在全球生产网络重组的结构性背景和世界经济的低增长、区域化趋势下,中国推动的“双循环”经济将能为两国创造更多的合作空间。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96288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