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整体 > 济州&

以村子的海女们为老师,成为真正海女的绝妙去处

登录 : 2016-12-28 04:09 修改 : 2017-02-20 03:38

[济州&]法还潜女村海女学校

图为济州西归浦市法还村海女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村前的海里体验赶海。(图片来源:西归浦市提供)

济州岛民自古称海女为“潜女”、“潜手”。因此,“法还潜女村海女学校”里同时使用了潜女和海女。

“海女”是指不携带任何机械设备,只身仅凭调节呼吸潜入海底采摘鲍鱼、海螺、海带和鹿尾菜等海产品的女性。她们依靠在海里的工作“赶海(指海女下海捞海物)”营生,对于海女们来说,大海是“海地”。兼顾田地农活的济州海女们拥有大地的田地和海地两个劳动空间。

济州海女们的“赶海”还曾跨越国境线。自19世纪末起,海女们就跨越了济州海峡,不仅限于韩国还前往中国大连和青岛,以及俄国的海参崴。将大海当做自家大院成长的济州女人一般到了10~15岁就会跟着母亲们下海。15岁左右在浅海区学习赶海的“幼年海女”熟练后可以逐渐前往深海慢慢成长为真正的海女。海女们根据收获水产品的量被自然地划分为“上军、中军、下军”。

海女还象征着济州女性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通过辛苦的赶海赚取收入抚养子女、参与社会活动等,获得在家庭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中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的评价。

不仅如此,她们的团结还使得日帝强占时期的日本人肝胆俱寒。1932年1月,为了抵抗日本人们的压榨,海女们发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同年还有5078名海女前去日本和其他地区“外出赶海”,采集海产品赚的钱成了济州岛经济的主要来源。

图为海女们正在休息空间火房里烤火。(图片来源:济州海女博物馆提供)

海女们传承了独特的共同体文化。海女们所在的村子里有祈求赶海安全和丰饶的海神堂,那里还举行潜水祭和龙王祭。海女们换衣服和进行赶海准备工作的“火房”,在这里大家共享家里的大小事务和村子的信息并作出决定,是讨论的场所和共同体团结的场所,如今变成了带有淋浴设施的海女更衣室。在海女们眼中,各个村落的渔场是有无形的界线的,不能侵犯邻村的渔场。

但是,像“豁出性命潜入水中”的法还村海女的话一样,赶海是艰苦劳作的象征。代代传承的赶海作业如今传承前景堪忧。海女的人数从1965年的2.3081万名到1970年减少至1.4143万名,到去年仅剩4377名,其中70岁以上的多达53.5%。为成为正式海女开展作业,加入渔村合作社的条件也很苛刻。因此,为延续海女的命脉开始了系统化的尝试。

去年4月受到西归浦市和大学等资助开校的“法还潜女村海女学校”(校长姜爱心(音),渔村合作社长)是为传承日渐消逝的济州海女文化和培养专业海女而建立的。现有的海女学校只是体验为主的教育,而法还海女学校是专为梦想成为职业海女的人们设立的。

图为海女们正在做赶海的准备。(图片来源:济州道政府提供)

村里的海女们成了教师,运营着“职业海女培养课程”,可以说是济州岛唯一培养“正宗”海女的机构。为此,西归浦、摹瑟浦和城山浦三个水协(水产业协同工会)46个渔村合作社和法还海女学校还签订了将毕业生们收为渔村合作社准会员的谅解备忘录。

课程在每年5月开学7月底毕业,海女学校全部授课时间为80小时,每周六周日上课,将学习海女赶海理论和现场实习、渔村合作社加入及活动、渔场管理等。去年28名毕业生中有8名加入了地区渔村合作社,今年毕业生中有18名在12个渔村合作社里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课程。

海女学校的人气如旋风一般。记者访问渔村合作社办公室的当天也一直有咨询海女学校招生的电话打来。落选者的抗议接连不断,为此还制定了海女学校的学生选拔标准。姜校长表示,“人们好像对海女进行的工作和如何采集海产品很感兴趣。最近想要专门学习海女赶海的人逐渐增多了”。

许湖峻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culture/culture_general/77643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