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从汉江入海口到DMZ”,被铁丝网牢牢捆住的韩半岛中部

京畿道与韩民族日报共同策划《韩朝非军事区现场报告》-(1)警戒线的风景

韩朝往前推进部署GOP铁栅栏,使DMZ面积减少43%
居民与环境组织:草率解除民控线会导致环境破坏
京畿北部被设为绿色地带与军事保护区,作出“特殊的牺牲”

 

从京畿道涟川郡白鹤面陆军25师团上升瞭望台眺望到的铁栅栏内非军事区的景象和此处距离韩朝主要城市的里程表。

横贯韩半岛中部的“非军事区(DMZ)”是过去70年世界上武装程度最高的地方,这里埋设了数不清的地雷,变成了无人可以通过的“边境”。

不过,这个完全隔绝的空间近年来发生了新的变化。韩朝双方在去年签署9•19军事协议,决定禁止在非军事区一带进行军事演习,通过一系列军事举措,将非军事区打造成和平地带。从此,非军事区成了开启韩半岛和平未来的希望。非军事区这片“秘密森林”完整保存着山林、溪流、河川、湿地等地貌,栖息着丹顶鹤、亚洲黑熊、麝香鹿、山羊等濒临灭绝的动物,40%的韩半岛生物物种在这里和平相处,把这里变成了野生动植物乐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这里提供了成为生态和平旅游胜地的可能。虽然双方在过去一年暂停了落实军事协议的脚步,但人们依然梦想这片象征分裂的地方能够成为和平的空间。

首尔距离京畿道坡州非军事区不到50千米,但这条路上却布满了无数警戒和障碍。京畿道高阳、金浦、坡州、涟川等首都圈北部地区在过去70年为保护首都首尔而部署了大量部队,建造了各种军事设施,展现出了典型的“冷战风貌”。

从首尔沿着汉江下游位于边境地区的高阳-坡州自由公路走下去,可以看到汉江入海口被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围得密不透风。放眼望向前方,可以看到巨大的混凝土块挡在主要的道路中间,作为阻止坦克的障碍。汉江入海口、恭陵河、汶山河等河水中还设有名为“龙齿”的军事防护设施,像怪物一样横亘在河道之中。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边境河道中集中设置的军事防护设施,旨在防止敌方的坦克入侵,寓意像“龙的牙齿”一样坚硬锋利。

经过高阳和坡州,到达民控线以北地区,需要通过的第一道关口是设有平民控制线(民控线)盘问站的统一大桥。通过大桥入口设置的路障之后,就进入了平民控制区。通过民控线前往非军事区入口的南方界限,可以看到设在这里的前方哨所(GOP)铁丝网栅栏,通过森严的GOP,虽然仍是韩国国土,这里却由联合国军司令部掌握一切管辖权,这就进入了受到严密控制的非军事区。非军事区的风景由冰冷的GOP铁丝网、铁桶一般的监视哨所(GP)和来回走动的军人构成,这里有超过1万名韩朝青年人胸前绑着手榴弹,真枪荷弹瞄准着对方。

图为9月18日,原本设在非军事区内的京畿道涟川郡白鹤面陆军25师团上升瞭望台上飘扬着联合国旗和太极旗。

■ 1万韩朝军人对峙的非军事区

9月18日,在京畿道涟川郡白鹤面陆军25师团的上升瞭望台(OP)上眺望非军事区,感到1974年发现的“1号地道”和朝鲜人民军的GP与北方界线似乎都近在眼前。

非军事区是根据1953年7月签署的停战协定,韩朝在临津江入海口到江原道高城东海岸之间以248千米长(155英里)的军事分界线(停战线)为中线,分别向南北方向划出的2千米军事缓冲地区。但由于韩朝都在前方设置了铁丝网栅栏,实际设置的缓冲区宽度只有1.5千米。

非军事区的宽度变窄,是韩朝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抢占能够观察对方在非军事区举动的高地而竞相把铁丝网栅栏向军事分界线推进的结果。韩国军方相关人士说,“当时朝鲜首先把铁丝网栅栏向停战线推进,在非军事区内地形较高的地方设置了类似阵地的OP哨所,我军也只好作出回应,在获得联合国军司令部许可后,将铁丝网栅栏往前移动,在非军事区内的高地设置了哨所”。由于韩朝都将铁栅栏往前大幅推进,导致停战时划出的992平方公里非军事区面积现在只剩下了570平方千米,缩小了43%之多。

流经非军事区的沙弥河周围一带在战争前曾是生产优质大米的涟川平原,现在已经变成湿地。韩朝在去年签署9•19军事协议后,分别拆除了设在沙弥河附近的1个GP哨所。

非军事区的重武装实际上违反了停战协定。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只有在进行民事行政和救济活动时才能进入非军事区,而且双方进出非军事区的人数都不能超过1千人。而且,协定规定,民事行政警察的武装也只能使用半自动步枪,不能进行连续射击,以防止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朝鲜陆续将苏联生产的AK自动步枪部署到此处,韩国军也从60年代末期开始将M16自动步枪部署进来,此后韩朝在上世纪70-90年代不断增加部署GP和机关枪等重型武器,导致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兵力大大增加。

随着60年代中期冷战对立局面激化,停战协定后紧张有所缓和的停战线一带局面开始突变,由于附近军事冲突激增,韩国国军从1967年开始将沿着南方界限设置的木栅栏换成铁栅栏。1965-1969年间,非军事区一共发生了415次枪击战,数百名官兵战死在此地。在“尼克松主义”的影响下,1969年以后停战线一带的军事冲突大幅减少,1990年代以后几乎没再发生过军事冲突。

9•19军事协议签署后,充斥着韩朝紧张军事对峙的非军事区试点拆除了20个哨所,迎来了新的转机。

图为中秋节第二天9月14日,在设在韩国京畿坡州市积城面临津江边的朝鲜军目的某墓碑上,放置着一朵菊花。

■ 草率解除民控线使铁原环境受到破坏

非军事区和被视为非军事区一部分的民控线是在停战第二年,于1954年设置的。位于军事分界线10公里以内的民控线由驻韩美军司令官和韩国国防部部长共同宣布设置,旨在强化非军事区的警戒工作。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警戒标志,但警戒地区的道路上都设有部队哨所和盘问站,由军人负责对平民出入控制线进行监管。

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访问非军事区一带,参观设在此处的14个瞭望台和临津阁等旅游景点。

坡州长湍半岛因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很多农民进出这里务农。这里是他们的私有土地,进出土地所在区域却需要受到管制,还必须在日出后前往耕种,并在日落前返回,因此时常与盘问站的军人发生口角。民控线一带还经常因为不知道哪一方埋设的地雷造成人命伤亡。

1968-1973年间,朴正熙政府在民控线以内建设了113个战略村,用作前方防御和心理战用途。但由于这里大部分是私有土地,存在侵害财产权的争议,再加上开发的压力与通行不方便等因素影响,村子逐渐减少,现在只剩下了包括非军事区坡州大城东村在内的京畿道四个村子(坡州市统一村、Haemaru村、涟川郡横山里)和江原道的四个村子(铁原郡二吉里、亭渊里、榆谷里、马岘里)。

据悉,韩国政府计划在高城、铁原、坡州非军事区建成和平环路后,接着建设5条连通韩朝的公路,并考虑全面解除民控线。不过,部分居民和环境组织担心此举会导致非军事区一带受到野蛮开发,要求保留民控线。

环境运动联盟9月19日在青瓦台门前举行记者会表示,“应当首先围绕非军事区和边境地区的生态、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与朝鲜达成原则协议,停止建设汶山-都罗山高速公路等破坏民控线与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的开发行为”。

铁原居民崔钟秀(音)表示,“在没有任何对策的情况下草率解除民控线,导致铁原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大幅破坏。只有保护好民控线,才能保护好非军事区”。事实上,在2012年解除民控线的铁原郡东松邑阳地里,由于外地人在这里不正当地建造类似工厂的建筑和大规模太阳能设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环境。

京畿道高阳市自由路和汉江河口獐项湿地之间的铁丝网栅栏。

■ 京畿北部边境地区“特殊的牺牲”

朴正熙政府从1971年开始在首尔外围指定“限制开发地区(绿色地带)”,此举不仅是为了遏制大都市的发展,还是为了保护并隐藏韩国在1•21事件后为加强首都防御而在首尔周围集中部署的各种军事设施。京畿道1166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指定为绿色地带,京畿北部最大的城市——高阳市也成了第一军团司令部、四个师团司令部及其下属部队与各种军事设施部署的地方。现在,韩国国土交通部正推动解除首尔周围的绿色地带,在高阳昌龄地区等地建设三座首都圈新城。

朴正熙政府在1972年12月制定《军事设施保护法》,将距离军事分界线27公里以内的广阔地区设定为“军事设施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建筑物,只有在与军方达成协议后才能进行开发活动,大大限制了地区发展、居民生活和居民的财产权。涟川的94%地区以及坡州(91%)、金浦(76%)、杨州(53%)、高阳(43%)等京畿道北部7个市郡的75%面积都成为了军事设施保护区域。直到去年年末,国防部才决定对占韩国面积8.8%的337平方公里地区解除军事设施保护区限制。京畿道知事李济明表示,“对于为国家安防做出特别牺牲的京畿道北部地区,应该给予特殊的补偿”。

文•图 朴经万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area/capital/91036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