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中国企业正掀起海外并购浪潮

图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图表。

“虽然进驻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已超过8000家,但进驻德国的中国企业却不足2000家,而中国人口是德国的16倍。德国驻华大使既然已在中国工作多时,因此希望能够对中国投资环境给予客观的评价。”

11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就记者所提出的中国“贸易不均衡”问题表达了不满。德国政府此前同意中国FGC(福建宏芯基金)以6.7亿欧元(约合8470亿韩元)收购德国爱思强 (Aixtron),但爱思强在10月21日宣布要进行重新考虑并撤回了这一决定。中国对此表示抗议,而德国则批评中国的市场限制问题。双方可谓针锋相对,互不退让。

德国此番敏感举动代表了西方对于中国“扫荡外国企业”的不安与不满。据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今年1-9月,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规模远超去年(579件,544.4亿美元),共有521件,总价值为674.4亿美元。

有观点认为中国并购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去年一年全球并购规模(4.7万亿美元)已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4.1万亿美元)。据中国经济专刊《经济参考报》11月4日报道中刊登的相关专家的观点,继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1916年(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第五次),目前全球已迎来第六次并购浪潮。但在今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期间,全球并购规模(2.37万亿美元)较去年减少了22%,并购态势陷入低迷,然而中国却是“一枝独秀”。

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企业进军国外目前正在多方面逐步具备最佳条件。首先,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成长已明显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为实现技术革新,企业并购要比进行长期技术积累更为高效。其次,由于近两年内利率的连续下调而致使出现房地产价格泡沫,中国政府考虑到未来人民币可能会出现贬值,决定要“用更低的价格购入”。再者,中国政府提出了在2025年实现中国制造业水平与德国及日本平起平坐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鼓励境外投资以提高技术竞争力,同时还放宽了各种限制。

中国当局也十分看好目前已取得的成果。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在近期的记者见面会上就中国的海外并购问题着重强调道,中国企业代表在资金、技术、人才、国际经营等方面充分展示出了自身实力。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案在不断增多,并购领域也实现从资源、能源领域迈向技术和制造业领域的多样化发展,去年国有企业以及外民间企业进军国外金额在总额中所占比例已增加至75.6%。

然而对于来自中国的并购意向,西方国家的担心依旧围绕着安全以及不均衡等问题展开。《金融时报》上月指出,虽然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成为了全球最大出口国,但其他国家进驻中国市场却仅限于汽车等部分领域内。此外还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因此这类中国企业在收购外国企业股份时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中国国内也对过度的国外企业并购感到担心。中国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曾计划收购美国的喜达屋酒店,但在该过程中由于不断上涨的价格,最终在今年5月选择了放弃。在资金不透明的情况下,一味地资金外流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之前,可能会出现在守住自家资产价值的同时脱离中国当局控制的一大趋势。换言之,近期多起并购案的失败或延后等可能正是中国当局为堵截资本外流的策略。

金畏铉 驻北京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china/76909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