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第三大货币

人民币跻身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图为主要国家的货币。 (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社)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局介入和实用不足等成为局限

在中国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中起重要基础作用的是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货币篮子)成员,现该过程进入尾声,并于10月1日起实施。但实际上,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能否代替美元仍令人怀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9月30日发布资料,公布了人民币正式“入篮”特别提款权,继美国美元(41.73%)和欧元(30.93%)之后,成为第三大货币。此提案执行了去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的决定,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总裁评价说“这是特别提款权史上的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据悉,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是继1999年决定将马克和法郎纳入欧元后的一次最大变化。

作为一种虚拟货币,特别提款权虽不是实际货币,但由于其意味所有国在必要时可以与货币篮子内主要货币进行交换,所以实际上也承担货币职能。人民币被纳入其中,证明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得到了认可。中国官媒《人民日报》10月2日引用相关当局者的话称,“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金融改革开放的成果”,给予了正面评价。《21世纪经济报》预测,随着各国中央银行和投资机构对人民币越来越大的关心,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所占比率将从目前的1%升至5%。

但由于纷纷怀疑由于中国当局的介入而维持了人民币的稳定性,因此也有分析指出,人民币对市场化和国际化作用有限。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大规模贬值和年初介入境外市场以维持汇率等就是典型例子。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的经济学家汤米•谢在彭博新闻中评价“第一轮冲击将反映到人民币本身”,“突然的不稳定性将使人民币形象受损,所以今后几周我会紧密关注当局如何‘维稳’人民币”。

另有人认为,实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情况不多,这也是一种局限性。《华尔街日报》指出,全世界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不过1.86%(美元为42.5%,欧元为30%,英镑为7.5%),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最近人民币的比重虽也增至近2倍,但仍占总资产的1~2%左右。

金畏铉 驻北京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international/china/76374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