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从IMF毕业后的“守护政府仓库”偏执症,引发韩国低增长、两极化问题

外汇危机带来20年心理创伤

受困于“紧缩财政”心理创伤的韩国政府
因国家负债强迫症回避财政支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低增长状态

希腊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施行了紧缩政策,但却导致了国家负债增加、失业者和贫困阶层剧增的副作用。图为1月12日,在希腊雅典一个男子正在乞讨。(图片来源:法新社和韩联社)

“连财政有余力的国家也想要减少国家债务,这是可取的吗?这些国家若选择与负债共存,将可以期待更好的经济成果。再者,不平等会给可持续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损失。各国政府应该为减少不平等现象,积极推行再分配政策。”

2016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部副主任Jonathan D. Ostry,在《新自由主义被过高评价了吗》的报告中,提出了上述主张。IMF曾在过去几十年间,将市场万能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想奉为教义,并根据该思想向各国提出了建议。有评价称,该报告包含了IMF对此的自我反省。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IMF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相较于在确保稳健性财政上唱高调,IMF将重点放在了,财政对于解决经济萧条和消除不平等的积极作用上。

但在20年前从IMF获得金融救助后,韩国签署了屈辱的谅解备忘录。该谅解备忘录以实行财政紧缩、市场开放和劳动市场灵活性等为核心内容。如今,韩国沿袭了绝大部分当时由IMF强制制定的政策基调。因为外汇危机爆发给韩国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过度负债强迫症引发的后遗症

从IMF借钱后不到三年,韩国政府便在2000年12月4日宣布,“提前从IMF毕业了”。因为韩国政府提前还清了从IMF借来的钱。外汇危机后,全球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韩国出口大幅增加,美元开始流入国内,为还清债务带来了不小的积极影响。此外,良好的国家财政状况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和工业领域出现的巨大亏损,通过财政得以填补,从而阻止了“危机的长期化”。1998年3月,韩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拖欠贷款达3个月以上)达118万亿韩元,规模为当时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稳健财政”的神话由此诞生。

之后,每当像口头禅一样的扩大福利预算的要求如雨点般袭来,韩国政府的预算当局人士便会表示,“在小规模开放经济的韩国,财政是最后的安全阀”,以此来回避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家负债的现象。由于需要考虑潜在的统一费用,以及未来的公共年金(养老金)支出,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就需要储备更多的财政余力。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韩国国内避而不谈财政支出的气氛开始愈发浓厚。

但过度的财政保守主义也带来了副作用。这一副作用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出现,并在最近10多年的“长期低增长”局面下变得日益明显。家庭因为负债累累而不堪重负;企业则因为找不到投资而导致现金积累闲置,但韩国政府却出现了“负债增加”强迫症,执着于“稳健性财政”。家庭、企业,外加政府,经济的三大主体均在花钱上踌躇不前,低增长的洞自然是越挖越深、越挖越宽。韩国前金融当局高层相关人士坦言称,“只要看到(家庭、企业和政府一年间支出和收入一目了然的)资金流向表就想叹气。不使用财政,却要通过(放宽贷款限制)向家庭借债搞活经济,这种构想本身就让人难以接受”。

最终IMF也认为,在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均争先恐后地放宽财政,为经济注入活力,但“稳健性财政”优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韩国政府,却在“花钱”上犹豫不决。在每年的韩国经济年度例行协商报告(Article Ⅳ)里,该机构都会在核心建议事项中写上“积极使用财政”。

国家债务率(D2)趋势如实地反映出了韩国财政当局过度的财政保守主义。在度过了2008年后的低增长危机后,韩国的国家债务率仍徘徊在40%左右。相反,在2008年危机之前,OECD成员国的国家债务率平均为60%,如今则达到了90%。换言之,多数国家即使是借国债,也会积极将财政投在失业救济等方面,但韩国政府却是紧握金库不放手,结果导致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条件无法得到改善。

“美元至上”认识带来向出口企业倾斜的政策

顾名思义,1997年危机就是一场“灾难”,美元短缺导致了国家破产。20世纪90年代,韩国国内金融机构通过以低利率从海外获得短期贷款,再以高利率为韩国国内企业提供长期贷款的方式盈利。但从1997年初开始,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爆发危机,韩国国内金融机构的资金链断裂,韩国国内企业由于无法承受严重的资金困难而纷纷破产。当年12月3日,韩国与IMF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之后,韩国政府开始集中精力推进海外谈判,致力于延长或减免短期贷款偿还,并将IMF等按周期进行的美元收购工作提早开始。

于是,韩国政府当局人士开始了近乎“不管不顾“的美元收购工作。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外汇储备额是短期外债的0.4-0.7倍,进入21世纪后,这一数值出现了激增,截至2016年末,则达到了3.5倍。换句话说,韩国的外汇储备额,相当于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外债总额的两倍多。

延世大学(经济学)教授成太胤表示,“2008年危机当时,关键货币国的外汇储备额,在瞬间大幅减少了数百亿美元。韩国并非关键货币国,有必要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额”,“但过度的外汇储备额,除了其本身(发行债券)需要支付的利息等直接费用外,还会有高额的机会费用,即财政余力无法在其他地方发挥作用”。

美元短缺的心理创伤所带来的问题,引发了围绕保持适度外汇储备额水平的成本和效益的争论,造成了韩国经济更加不平衡的局面。例如,国家资源会向赚取美元的出口企业倾斜。过去20年里,除了财政和政策金融外,韩国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都在向出口制造业倾斜。这种资源倾斜会相对地削弱内需企业的竞争力,并降低国内需求。

对于美元外流的过度警惕,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例如,韩国经济自2008年危机后,陷入了长期低增长局面。一直到2014年,韩国央行都因为担心资本外流,而在下调基准利率方面表现出了非常消极的态度。当时,韩国央行行长金仲秀等表示,“即使美国处于零利率状态,考虑到资本外流的可能性,韩国至少也要保持比美国高2个百分点的基准利率”,坚持站在有关下调基准利率舆论的对立面。而消极的货币政策也自然助长了长期低增长现象。

存款保险公司研究中心负责人林一燮(音)表示,“如果资本外流变为现实,将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切实际的担忧,却会导致货币政策错失时机,加剧国民经济的痛苦”,“过去的物价水平达到了0%,经济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在这一情况下,韩国央行仍将对资本外流的担忧放在首位,消极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金炅乐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economy/economy_general/821578.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