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文学的“搬运工”们于中国长春举行第11届韩中作家会议

会议主题:“人文传统与韩中文学”
40余名参加者交叉朗读、讨论作品
彼此均希望“扩大两国精神交流”

10月17日上午,在中国吉林省长春的松源大酒店举行了第11届韩中作家会议。图为文学评论家、仁荷大学教授洪廷善正在会议上发言。

10月17日,由40余名韩中文人的发言、朗读和讨论所构成的第11届韩中作家会议,在中国吉林省长春松源大酒店拉开了帷幕。活动时间为10月17日到10月18日,以“人文传统与韩中文学”为主题,来自韩国的诗人金明仁、李时英、李载武、赵恩(音)等,小说家郑赞、朴相禹、金彦秀(音),文学评论家洪廷善、金钟会、禹灿济等17人,以及中国的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张未民、朝鲜族小说家金仁顺(音)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未民主席在欢迎辞中表示,“作家是文学的立体媒介与搬运工”,“向辛辛苦苦地将颇有分量的韩国文学搬运至此的韩国作家,以及从中国各地将个人文学搬运而来的中国作家表示感谢”。张未民主席称,“每当来到图们江和鸭绿江,我都会想起韩国的老歌《公无渡河歌》和民谣《阿里郎》”,“与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收录的众多诗歌一样,这些歌曲也都是开始于街头巷尾,并依靠民众传承了下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展开比较讨论”。

仁荷大学教授洪廷善在答词中称,“从2007年上海举行第1届会议开始到去年为止,往来于中韩两国间举行的多次活动是一个两国文人间相互探索与理解的过程。韩中作家会议即将在今年的第11届活动后告一段落,希望能够以崭新的见面方式再会,实现更深层次的实质性理解”。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江南》杂志发行人、小说家钟求是表示,“在对大众音乐、电视剧、电影和美食等韩流逐步熟悉的同时,我们却对邻国真正的文学却一无所知。在这时,我读了韩江的小说《素食主义者》,从中寻找到了共鸣,并且丝毫不觉得陌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对世俗阿谀奉承、缴械投降的冒牌文学,而是能够直面病态的世界,并为此展开奋斗的文学”。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日亮也在主旨发言中强调称,“近代以来,中韩两国走过了几乎相同的经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近数十年里,两国迎来了新的经济交流,并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但是除了经济领域外,两国也需要精神上的相互交流”。

洪廷善教授在“从人文主义角度看待诗歌阅读问题”的发言中,朗读了李相和的诗歌《被掠去的田野还能有春天吗》和金永郞的诗歌《五月》,并介绍了诗歌教育经验。其提议称,“只教授一个正确答案的诗歌教育不是人文主义诗歌教育,它是一种错误的教育,会使得人类变得独断专行、固执己见。让我们从朗读诗歌等细枝末节出发,开始尝试承认拥有其他想法的权利”。

图为10月17日上午,参加第11届韩中作家会议的两国文人,正在中国吉林省长春松源大酒店拍照留念。

在结束了上午的活动后,两国文人于下午分为小说和诗歌两组,开始交叉朗读、讨论作品。马一璐(音)朗读了郑赞的小说《路,在那边》选段,郑赞朗读了金仁顺的小说《爱情诗》选段,包尔基(音)和于安业(音)朗读了李时英的诗歌《情》和《诗》,金明仁朗读了梁平(音)的诗歌《和我一样高的蛇》以及《一片挂在空中的树叶》,之后开始进行讨论。

这期间,两国文人每年来往于中国的上海、西安、西宁、厦门、成都,以及韩国的首尔、仁川、济州、庆北青松举行的韩中作家会议,将在今年的第11届会议后宣告结束。一直以来负责主持活动的洪廷善教授表示,“未来将缩小活动规模,但将转换为探索能够实现更加深层次交流与理解的形式”。

长春(中国)/文•图 崔在凤 高级记者

韩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culture/book/81489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