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整体 > 文化·韩流

联合国人权委员,亲身经历新冠肺炎患者所受歧视

登录 : 2021-03-12 05:32

【书评】 《我感染了:联合国人权委员的新冠肺炎确诊日记》 徐昌录 著

“城北区第13号确诊患者”联合国人权委员记录感染病毒后的生活
成为“社会少数人群”之后,“痛彻心扉地感受到尊严的意义”

图片来源:韩民族日报

去年3月,他被确诊为“首尔市城北区第13号患者”,因为他在当月前往美国出席联合国体制学会时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毒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被迫与外界彻底隔绝,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即使在出院之后,也仍然备受后遗症的折磨,并被贴上“确诊者”的标签。联合国市民与政治权力委员会(自由权委员会)委员、高丽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徐昌录(音)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我感染了》这本书。

《我感染了:联合国人权委员的新冠肺炎确诊日记》 封面

徐教授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写下的笔记以及发表在社交网络上的文字,在这本书中写下了自己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发生的各种事情。本书共有四章内容,分别是感染途径、确诊过程、医院隔离和出院后恢复期,可以说是一本描述感染新冠病毒后生活变化情况的“疾病纪实”,也是一本从人权专家角度记录确诊人员所受歧视和排斥情况的“新冠肺炎人权报告”。

确诊感染之后,他进入了一个孤立和与世隔离的世界。检测出阳性之后,他被迫住进专门针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的负压病房。负压病房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空间,内设24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控的摄像头。因为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他被迫服下疟疾治疗药等各种药物,仿佛一只“小白鼠”,每天备受“死亡恐惧以及身边没有任何人的可怕孤立感”折磨。在住院的三周里,他经常凝视着病房的白色墙壁和天花板自言自语,并出现胸闷、眩晕等心理疾病症状,不得不服用精神治疗药物。他无法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连感染新冠病毒都不想告诉别人,如果再说自己得了精神疾病,恐怕要被侧目而视”。

令他更为痛苦的是,人们对确诊患者的歧视和憎恶。在互联网上,确诊者被视为“病毒宿主”,不断有人发布充满恶意的留言。人们憎恶的对象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中国人,到发生集体感染的大邱·庆北地方人,到新天地教众,再到性少数人群等等。人们开始“为了自保而在不知不觉间制造恐怖情绪”,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类的本质是憎恶”。“新冠疫情长期持续,不知何时结束,人们开始互相推卸责任,对不遵守防疫守则的市民感到愤怒,失业人员激增,准备求职的人们普遍产生失落感,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负能量”。

憎恶演化成排斥,继而演变成烙印。疫病大流行时期最严重的人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烙印”。2015年MERS时期也是如此。对MERS患者遗属和解除隔离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结果显示,令他们最痛苦的是错误消息的传播给他们打下的社会烙印。他们普遍感受到“痊愈后还需要继续留在医院以及出院后也只能呆在家里的压抑情绪”,度过了痛苦的时期。

出院后的他感受到了更大恐惧。不确定的二次感染可能性、眩晕等后遗症、人们看向自己的不安视线等,都让他无法挺直腰杆走在街上。明明是感染病毒的受害者,他却感到自己像加害者一样充满罪责感和压力,担心人们“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自己感到害怕”。在新闻报道有人在治愈后重新检测出阳性的“复阳病例”之后,网络上还传出了各种谣言。即便政府公开宣布复阳人群没有传染能力,他仍能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的躲避。他写道,看向确诊者的负面视线“迫使弱者保持沉默”,“只有在受害者能够光明正大主张个人权利,回归日常生活,并作为受害者被人尊重时”,才能打破这种沉默。

在自己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之后,才真正体验到了他们的生活。对于长期以人权专家身份活动的他来说,接受新冠肺炎治疗这段日子也是他进行深刻“人权学习”的时间。这段经历使他有些体会到了难民、残疾人、性少数群体等人在遭到歧视和排斥时的心情,对人们的冰冷目光有了真正的感受。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思考了“是否所有人都能带着人的尊严生活”这个问题。他再次深刻认识到,人权只有建立在“在一起”的价值上,才能坚不可摧。“以往我只是用脑袋追求人权,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让我开始真正用心去感受什么是人的尊严”。

感染病毒后,他被迫进入休息状态,也得以借机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只想着“大义”,为世界上受苦的人、为缺少支持的社会弱者奔波,却鲜有时间回顾自己、陪伴家人。直到这时,他才想起询问自己人生的重要价值是什么,并找到了答案:“关爱自己并与家人和睦度日,才是最重要的事”,“追求人权,也要从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尊严开始”。

徐昌录教授3月10日接受《韩民族日报》电话采访时表示,“这本书取名《我感染了》,是为了强调人们容易感染的不仅是新冠病毒,还有偏见和歧视等社会上错误的观念,真正的疫苗是人权教育。希望人们在新冠疫情下看过这本书之后,能够主动去思考如何带着人的尊严和他人共同生活”。

许允喜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culture/book/98651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