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的乔•拜登会在韩、中、日三国聚集的“多是非多争吵的东亚”展开什么样的对外政策?美国为了在未来的美中对决中获胜,预计拜登会施加各种压力,试图改善陷入有史以来“最糟状态”的印度-太平洋地区两个主要盟国——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另外,还有可能要求韩国“不要把赌注押在与美国对抗的一方”,而在同盟关系上拿出更加忠实的态度。下面介绍拜登政府的东亚政策可能呈现的轮廓,以及可据之推测的三个“决定性场景”。
1.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取果断态度
“不能参拜神社。”(乔•拜登)
“去不去参拜由我判断。”(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7年前的2013年12月12日,当时还是巴拉克•奥巴马政府副总统的乔•拜登与时任日本首相总理安倍晋三从晚10时40分(日本时间)起开始了长时间通话。安倍首相是个“历史修正主义者”,事实上否认日本过去的侵略行为,安倍将参拜供有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消息传出后,拜登出面劝阻。
特朗普政府对缓解韩日之间激烈的历史矛盾没有太大兴趣,而不同的是,奥巴马-拜登政府希望韩国和日本这两个美国的宝贵盟友保持健康的合作关系。2013年的韩日关系也像今天一样,由于围绕日军“慰安妇”问题解决方案产生的矛盾,没有一天风平浪静。今天日本拒绝出席韩中日首脑会议,要求韩国首先拿出“能够接受的措施”来解决强征劳工赔偿问题,而在当时,韩国拒绝韩日首脑会谈,要求日本“首先拿出诚意采取措施”以解决慰安妇问题。对美国来说,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在进行该通话之前,时任副总统拜登6日在出访韩中日亚洲三国过程中会晤朴槿惠总统,要求她“为改善韩日关系而努力”。拜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三天前的3日与安倍首相会晤时确认了日方在韩日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前瞻性立场。当时《朝日新闻》等日媒报道称,安倍首相对拜登说:“韩日关系中存在过度应对。将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不参拜神社”。确认安倍首相的积极发言后,拜登向朴槿惠总统施压:“所以,韩国也要让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倍首相突然参拜靖国神社,拜登对朴槿惠总统而言无疑会成为一个乱放空话的“说谎者”。
然而此次通话中,安倍首相没有承诺“不参拜”,只是回应“会酌情判断”。之后,正如拜登所担心的那样,安倍于当年12月26日参拜了靖国神社。愤怒的美国驻日大使馆在参拜30分钟后破例发表谈话称:“日本领导人采取了与周边国家加剧紧张关系的行为,美国政府对此感到失望。”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轶闻。现任日本首相菅义伟(时任官房长官)始终反对安倍参拜神社。最终,未能说服安倍放弃的菅义伟在参拜30分钟后打电话给时任韩国驻日大使李丙琪请求谅解。不精通日语的李丙琪大使获知安倍首相参拜神社的消息后,表现出困惑的反应,当时站在他面前的政务公使金元辰建议道:“大使,对他说‘suyoku gokishimas’(强烈抗议)。”李丙琪大使在日本任职期间,菅义伟同他关系密切开诚布公,一个月总会聚餐一次。这种信任关系成为韩日2015年12月达成旨在解决慰安妇问题的12•28协议的原动力。然而,李丙琪室长后来却因此遭遇巨大苦难。
2.更珍贵的是韩日合作
“安倍首相的演讲非常老练和有意义”(拜登谈安倍首相2015年4月在美国国会的演讲)。
尽管拜登深刻理解韩日间的历史问题和慰安妇问题等人权问题,但在目前的强征劳工受害者赔偿问题上是否会站在韩国一边,目前尚不明朗。因为,对拜登来说,重要的不是韩日谁对谁错,而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2013年12月对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失望”,强烈敲起警钟,但进入2015年后作出一个战略判断:要反制中国的有力崛起,必须加强美日同盟。最终,拜登事后承认了安倍首相不向周边国家明确道歉的“模糊”历史认识。
最能戏剧性地反映这一点的场景,是2015年4月29日安倍首相发表美国参众两院联合演讲。安倍在演讲中列举了日本过去对美国造成的损失,如珍珠港空袭、对在菲律宾抓获的美军俘虏虐待事件“巴丹死亡行军”等,他说:“历史的确是无法挽回的。我怀着深深的悔恨在那里默立片刻,为他们默哀。”但他并没有在演讲中使用1995年村山谈话那种就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明确表示道歉和反省之意、可理解为“谢罪”的表述。相反,安倍首相自吹自擂地表示:“韩国、台湾和东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之后中国复兴。当时,日本以献身精神投资资本和技术,帮助他们成长。”韩中两国对此发出了不满的声音,而拜登评价说:“安倍首相的演讲非常老练和有意义。(对过去历史的)责任在于日方,这一点非常明确。”
事实上,早在2015年初美国就开始施压,要求尽快解决韩日之间的历史矛盾。当时美国国务院第三号人物、负责行政事务的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2015年2月27日在华盛顿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发表的演讲中说到“民族主义感情依然可以利用,任何政治领导人都不难通过谴责过去的敌人得到廉价的掌声”;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4月8日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表示,“合作带来的潜在利益重于以往的紧张或今天的政治局面,我们三个国家应当放眼未来。”
由于美国的施压,朴槿惠政府不得不在2015年12月同意《12•28协议》。之后,通过2016年11月的《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和2017年初部署萨德,韩国向构建韩美日三角同盟体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3.对中国的坚决立场
“不要把赌注押在与美国对抗的一方。”(2013年12月访韩时对朴槿惠总统谈话)
“我和中国领导人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很清楚我们因什么而对抗。“(美国外交专业杂志《外交事务》 3~4月刊撰稿)
拜登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2年,副总统8年,是美国顶级“外交专家”。因而,他对美中矛盾这个当前美国外交最大课题有着深刻理解,并通过各种文章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正如拜登在今年3~4月份的《外交事务》撰稿中所称“我和中国领导人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他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老朋友”,从2010年代初期建立了友谊。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副总统期间,拜登首次会晤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两人在2011年和2012年互邀,积累了友谊。2012年2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时,两人一起观看了洛杉矶湖人队的篮球赛;2013年12月,两人在北京作为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副总统就中国单方面将防空识别区扩张到东海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的会谈。
据分析,拜登将继承特朗普政府奉行的对华及对亚洲政策即印度-太平洋政策的大基调。与特朗普政府不同的是,相对于“美国优先主义”,他更重视“与盟国合作”。拜登在《外交事务》撰稿中就美国的对华政策写道:“美国要赢得面对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未来竞争,必须使其创新尖端(edge)更加锐利;要减少错误的经济惯例和不公平现象,就必须将全球民主国家的经济力量凝聚在一起。”这一姿态4个月后在8月公开的民主党政纲政策中也得到如实反映。拜登在该政纲政策的亚太项目中表示:“美国将作为亚洲强国,为了推进我们共同繁荣、安全、开放的太平洋世界的价值,将与我们的盟国、伙伴国进行紧密的合作。”接着,他还就中国问题表示:“中国问题的解决将依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美国盟友的利益来推进,其推进方式将依赖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经济活力,以及美国盟友的力量,这种盟友力量形成并执行反映美国价值的国际规范。”
在这些文章中,拜登不断强调的是“全球民主国家”、“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合作”等表述。与同盟密切合作以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拜登这一思维方式从他上月30日为韩联社的撰稿中再次得到确认:“作为总统,我不会以撤回驻韩美军的鲁莽威胁来勒索韩国,而会加强我们的同盟,与韩国站在一起,以便在东亚和更大的地区维护和平。我将参与立足于原则的外交,继续向无核化的朝鲜和统一的韩半岛迈进。”
最终,为了实现在与中国对决中获胜的战略目标,拜登将以远远比特朗普政府更干练、更老练的方式要求韩国给予密切而多层面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很有可能提出对于韩国来说更棘手的要求,比如要求韩国在美中之间拿出更明确的立场,或尽快改善韩日关系。事实上,拜登曾在2013年12月6日与朴槿惠总统会谈时表示:“向对抗美国的一方下注并不是一个好的赌注,美国将继续向韩国下注。”
吉伦亨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