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整体 > 评论专栏

【专栏】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人道主义 

登录 : 2019-07-19 10:24

白基铁 评论员

白基铁 评论员

乔治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中生动地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煤矿工人的真实情况。斜躺着爬进矿井,在身体没有完全舒展开的情况下开始作工的煤矿劳动真的很痛苦。奥威尔描写的这种惨像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强制征用朝鲜工人们没有太大区别。

电影《军舰岛》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朝鲜人被征用到煤矿里所受的苦难。由于与日本人战斗的场面等想象力过多,反而让人难以理解实际情况。军舰岛的征用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在矿井进行开采。因疾病、营养失调、溺亡等失去生命。

被强制征用的朝鲜人在煤矿、钢铁厂、造船厂等地遭受残酷的劳动剥削,连工资都无法按时拿到。外出也受到控制,在殴打和监视下做着危险的事情。国际劳工组织(ILO)于1999年将其判定为违反ILO第29号公约的强迫劳动。

围绕强制征用问题,韩日矛盾激化,引发了“官制民族主义”争议。文在寅政府采用过时的民族主义观点,使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竹仓歌、义兵等虽然不是不值得误解的事情,但是将强制征用只看成民族主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强制征用简单地说就是人的问题、人道主义的问题,就是普遍人权的问题。这就像日本军慰安妇问题不是韩日民族间的问题,而是人类普遍价值的问题一样。被帝国主义军队糟蹋的慰安妇是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妇女、人权问题。强制征用也是被帝国主义企业蹂躏的朝鲜劳动者的问题,具有人道主义的普遍性。

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来看,恢复和赔偿被强征的受害者被践踏的人权问题不能以任何人为机制加以限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或政府决定、法院判决,甚至国家之间的协定都无法限制人类的天赋权利。

韩国和日本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了这一点。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在对中国人征用的判决中称个人请求权并未消失。2012年和2018年大法院也通过判定“不能因为韩日协定限制个人请求权”,明确了该问题的性质。

1965年以后,随着时代潮流的大幅改变,历史问题从人道主义方面又被重新提起,但两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慰安妇协商的破裂是两国政府在有关人道主义历史问题上不得要领的代表性事件。

卢武铉政府以2005年公开韩日协定文件为契机,努力解决强制征用问题。政府出面支付了抚恤金,作为延续,posco也在2012年捐款100亿韩元。卢武铉的解决方法是“政府积极主义”,想用政府的力量来救济损失,这一点具有很大的意义。

安倍晋三对历史、人道主义问题进行经济报复的行为是幼稚的行为。文在寅总统在野人时期曾是征用诉讼律师,因此他忠实于人道主义原则。但是,李舜臣的发言等可能会引发是不是依赖民族主义的误会。

虽然很多人认为安倍的伎俩是想从经济和安保角度出发,让韩国屈服。但越是这样,民族主义就越难以应对。韩-日问题不是民族主义,应该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这样才能拥有道德上的优势,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如果被民族主义所束缚,只会持续感情对决的恶性循环。从国内来看,反日、亲日框架的争斗很容易成为只会给对方带来伤害的敌对分裂。

在深刻而危急的外交对抗、经济战争中,人道主义有什么作用至今为止。但是只有人道主义才是强有力的。所有力量的源泉都是人道主义、即人性。外交或经济如果没有人道主义基础,就不能得到力量。立足于人道主义、走上正路,不是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应对。在现实中,通过各种方法灵活地接近现实。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opinion/column/90242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