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整体 > 文化·韩流

中国人为何移居于此?百济古墓出现“多文化痕迹”

登录 : 2018-08-20 11:38 修改 : 2018-08-20 02:19

河南市甘一洞发现52座穴式石室墓
出土物品、石室结构是典型的中国风

图为韩国河南市甘一洞古墓群中5号墓的样子。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墓地,并非曾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势力墓地。”

这是首尔大学教授、百济考古学专家权五泳(音)参观过墓地内部后说的一句话。对此,周围的学者们面露苦恼之色,轻轻摇头或点头。

7月18日白天,在酷暑之下,京畿道河南市甘一洞百济石室墓的发掘现场举行的专家说明会充斥着激动和疑问交织的气氛。4-5世纪初期定都于汉城(首尔)的百济时期大型古墓空前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样的成果令研究人员激动不已。然而,当实际看到坟墓结构和出土物品时,却发现是中国移居者的坟墓,令研究人员又有了新的苦恼。

高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2015年11月开始在河南市甘一洞公共住宅区建设用地开始实施了抢救式发掘调查,自此历史遗址便被世人知晓。这52座4世纪中期至5世纪初期的百济时期横穴式石室墓出土于面积达数万坪的建设用地。在此期间,从京畿道、全罗道等一带的百济区域中发掘的横穴式石室墓共有70余座,汉城百济石室墓仅有自2000年以来在京畿道板桥洞、首尔牛眠洞一带发现的极少数。可以编年时代的百济石室墓的考古发掘,可谓是“意外之喜”、“天降横财”。出土物品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次出现了中国东晋时期的青瓷——虎头壶和鸡头壶,倒水的口分别是虎头和鸡头的样子。镂金技法所制镂空金球,用于纪念逝者而制作的类似微型复制品的小土器——冥器,口直肩宽的东晋南朝时期风格的直口广肩壶等的一并出土,为这一时期的百济古墓和出土物品的年代判断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

问题在于,坟墓是典型的中国式结构。从石室构造来看,大部分的平面建成长方形,四面墙壁像石墙一样将石头修整垒上去,上面的部分用板石盖住,与3-5世纪中国东晋、南朝、韩半岛西北地区的乐浪墓地中出现的砖筑墓(垒有石墙的坟墓)和石板很相似。与被认为是汉城百济统治阶层的核心遗址——首尔芳荑洞、石村洞古墓的主要样式石堆墓(积石冢)、瓮棺墓、土圹墓有很大差异。

权教授和忠南大学教授朴淳发等众多考古学界的专家们断定,甘一洞古墓展现出来的差异性反映了3-5世纪因中国大陆战乱和乐浪郡的灭亡等而来到百济的中国移居者的生活文化。在当时东亚混乱时期,多数游民都在韩半岛扎根,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在百济,他们从事外交、历法、教育等专门职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共同体。甘一洞古墓群是部分移居者保留原有传统和习俗而形成的生活文化痕迹。也可能是百济通过国家机关吸引外国高级人才,引入中国专业人士团体培养成技术专家阶层,让他们与土著民共存。

被称作“迷你陶器”的小型土制品是按照锅台或各种坛子的模样缩小制作,祈愿逝者来世还能与生前一样生活,充当了冥器的作用。而放入这种小型冥器是唐代中国东晋和南北朝的葬礼风俗。

从古代文献记录也很容易看出,百济时期国际交流蓬勃、国家开放,因此外国人的移居和活动就一点也不罕见了。从中国隋朝史书《隋书》百济传中可以看出,百济居民中混杂着大量的新罗人、高句丽人、倭人和中国人。《续日本纪》中有些段落记载:6世纪向倭国传入儒家经典《论语》的百济王仁博士,是汉朝高祖入籍到百济的后代的孙子。王氏、陈氏、高氏等中国姓氏在百济朝廷中担任外交、行政官员,建功立业的内容也大多数通过墓志铭或中国文献流传了下来。这些事实没有特别出现在高句丽、新罗的文献记录中。但是百济人民采用不分民族、国籍,多文化、多民族包容政策,充分利用了移居者的技术和力量。最近,围绕在济州岛的也门难民问题引发了现实的争论,而甘一洞石室墓则例证了祖先对他人的宽容和共存,这无疑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先例。

文•图 卢亨硕 记者

韩語原文: https://www.hani.co.kr/arti/culture/culture_general/858221.html

相关新闻